English

知识的工具性与教材改革

199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某日,有位留德的博士因看不懂儿子的数学作业,打电话问到我这里,当时我暗笑这博士太笨了,居然看不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待问出那题来才发现我这个自认为理解力高强者面对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也同样是不知所云,原来这是一道在多处被挖去若干字的文字题,看着那一个接一个的空括号,真有些感叹自己的理解力不够用。

以我和我的同代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来说,各学校阶段的数学,以大学的高等数学最容易,中学的初等数学次之,最难的却是小学的算术,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显得很滑稽,而实际上确是如此,我们的小学生们常常要致力于一些连大学教授都必须费尽心机才能求解的算术题。

我国的数学教学历来是中学教代数,小学教算术,两者的界限分得很清。结果小学很多应用题用代数的方法本可一步就能做出来,却要求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花三、四步,甚至五、六步去解。其结果是,这些应用题既令众多擅长代数又不通算术的成年人束手无措,更令中等以下智力的孩子视为畏途。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较早地用代数方法取代算术方法,或者是把算术不易算的题留到学了代数以后再解算。科学的进展使我们今人在积累知识方面比前人有着更大的负担,因而删减知识的积累量是一个必然趋势。

从实质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材不仅仅偏难了,而且存在着严重的观念问题,即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数学能力。从道理上看,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特别是小学阶段,数学应当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是如何运用基本的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的数学教材侧重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譬如,某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测验,仅考五以内的加减法居然考出了十几种题型,这些弯弯绕的数学题能让大部分明明已会进行基本运算的孩子也要大错特错乃至不及格。看到这样的考卷,我真对教师的出题能力佩服至极,并惊叹道,连五以内的加减法都能变换出如此多的花样来,其他程度的数学考卷将是怎样地令人折服就可想而知了。

出弯弯绕的考卷,做弯弯绕的习题,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也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这种数学教学倾向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也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不仅挫伤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孩子们误认为数学是一门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懂的高深学问。

数学教学抽象化、繁琐化的倾向意味着,所有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要为成为一名数学家而做准备,所以即使是五以内的加减法也要让学生们体味到数学的高深莫测以及使他们折服于那些永远也解不完的谜题。从现有数学教学的实质来看,我们的孩子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应试及参加竞技性的各种比赛,拿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则成了我国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毫无疑问,这种以数学竞技、数学比赛为目标而忽视应用性的教学方向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的。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缺陷已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指出,也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实际上,语文教材的缺陷反映的是教材编写人员的观念缺陷。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文字阅读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文字欣赏能力。然而,当今的语文教材的某些选材却无法达到上述目的。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课文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可读性,而今天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到处都充斥着枯燥乏味的篇章,难怪语文课总是令绝大多数学生厌烦。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文风,而一些堆砌华丽词汇的课文则培养了华而不实、假大空的文风。要培养学生的文字欣赏能力,则需要课文不仅有可读性、良好的文风,还要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而我国的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太多的政治、伦理、道德说教,选编者考虑了太多的政治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却很少考虑文字的审美愉悦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似乎不太懂得运用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和内在的魅力来达到向下一代灌输价值观的目的。

我们的孩子们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不仅要为做一名数学家而发奋努力,而且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承担许多文字学家、修辞学家的任务,先是要繁忙于记忆字的偏旁部属、笔画笔顺,继而是要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并运用到八股作文中去。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在忙于做“大学问”,可很多与实际相连的能力他们却不具备。

外国人仅学两个月的中文,就可以进行基本对话,学两年则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我们的学生即使学了二十年的外文,却仍是哑巴、聋子、半文盲。我们的外语教学向学生们展现的是永远也背不完的生词,永远也无法灵活运用的语法规则以及永远也做不完的填空练习。一篇文章被挖掉若干字以后,即使是母语也会产生诸多歧义,而我们的外语老师们却总是热衷于带着学生们做这种语言游戏。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因而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外语都仅仅是一种工具。在现代社会,这种工具性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而且是大学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特点。这就是说,做数学家、文字学家、语法专家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我们绝大多数人则是将知识作为工具来解决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本知识技能的一般社会成员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据某项调查,目前我国中学生的现代科技知识的获得主要是来自媒体而不是来自学校,这说明我国的学校教育脱离实际,不能为学生提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科技信息与基本知识。另据报道,我国在国际奥赛上的优势都是在理论项目上,而在实验项目的成绩却远远低于一些西方国家,这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考场上的理论优势是以实践能力低下为代价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知识的工具性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紧紧围绕教材开展的,因而教材必然具有导向性。教材的改革应以义务教育的目标为方向,而加强实用性、缩短有效知识的积累进程则应当成为教材改革的一个注重点。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